新加坡(2024年2月26日)—亞洲開發銀行(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簡稱ADB)的研究表明,歐盟(EU)對碳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收費預期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有限,對亞太地區經濟的負面影響也較小。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 CBAM)將於2026年生效,將根據鋼鐵、水泥和電力等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徵收進口稅。這些收費旨在遏制「碳洩漏(carbon leakage)」,即污染者將生產從監管嚴格或碳價格高的國家轉移到監管不嚴格或價格較低的國家的結果。
然而,統計模型顯示,相對於碳價為每噸100歐元(108美元)且無碳關稅(carbon tariff)的排放交易計劃,CBAM可能會減少全球碳排放量不到0.2%。同時,根據亞洲經濟整合報告(AEIR),這些費用可能導致全球對歐盟的出口減少約0.4%,亞洲對歐盟的出口減少約1.1%,同時對歐盟境內一些製造商的產出產生負面影響。
亞銀首席經濟學家Albert Park表示:「包括CBAM在內的碳定價舉措在所涵蓋的部門和地區方面分散,只能部分限制碳洩漏。為了大幅減少全球碳排放,同時確保氣候努力更加有效和可持續,碳定價舉措需要擴展到歐盟以外的其他地區,尤其是亞洲。」
對歐洲碳密集型出口份額較高的亞洲次區域,特別是中亞和西亞,將受到CBAM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更大負面影響。報告稱,考慮到預期的分配影響,特別是對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影響,有必要採取適當的激勵機制來鼓勵碳定價的廣泛採用。
報告也建議採取國際貿易和全球價值鏈脫碳措施。這些來源的碳排放量成長速度快於其他來源,而且亞洲的碳排放成長速度快於其他地區。建議包括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鼓勵氣候友善產品和服務貿易;支援環境法規和標準;促進綠色技術的轉移;支持政府和國際機構促進綠色基礎設施和投資。該報告進一步呼籲全球合作制定普遍接受的會計框架,以有效追蹤產品和服務中的排放量。
AEIR 2024的其他重要調查結果顯示,儘管人們擔心全球碎片化的風險,但亞洲的全球價值鏈在COVID-19大流行後已經恢復良好。儘管全球價值鏈的區域化近年來在亞洲取得了進展,但報告沒有發現明顯跡象表明「回流」正在亞洲或全球範圍內受到關注。
亞銀致力於實現繁榮、包容、有復原力和可持續的亞太地區,同時繼續努力消除極端貧困。它成立於1966年,擁有68名成員,其中49名來自該地區。
免責聲明:
- 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