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地表最熱時代來襲!英國這招逼車廠減碳,台灣跟上了嗎?

· 最新消息,淨零知識庫
broken image

台灣可借鑑英國經驗,透過立法等機制,從車廠開始提高電動車銷售比例並逐漸減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

  1. 英國創新減碳政策:《零排放車輛命令》要求車廠從2024年起每年銷售22%電動車,逐年調升5到8%,至2035年達100%,未達標罰款每輛新台幣60萬元,成功讓2024年電動車銷售比提升至19.6%。
  2. 彈性機制三贏設計:英國設計交易制度讓超額達標車廠可售出額度、存入機制允許提前達標額度留存未來使用、借貸機制讓車廠可預支明年額度(需付3.5%利息),創造車廠、政府、減碳目標三贏局面。
  3. 台灣應先攻機車市場:台灣電動機車市售比多年停滯10%,距離2030年35%目標遙遠,建議「先機車後汽車」推行車廠銷售比制度,因機車年銷80萬台超越汽車且車種單純,更易執行並符合運具轉型目的。

「氣候變遷」早已不是學術名詞,而是大家能在冷氣房外待多久的切身挑戰。如何減碳、減緩氣溫上升,是各國刻不容緩的挑戰。

運輸部門減碳是重點課題,借鑑他國,英國政府立法要求汽車製造商從2024年起,每年都要販售一定比例的電動車,直到2035年達成100%電車銷售比。政策上路後,英國的電動車年度銷售量創下新高。

「車廠銷售比」成為減碳新招,英國如何設計這個政策?台灣跟上了嗎?

淨零空品都看運具電動化,環境部承諾推車廠銷售比

對於淨零排放,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24年的調查指出,近五成民眾認為「採用低碳運具」是個人會最優先採取的改變之一。

然而,民眾有意願運輸減碳,政府政策卻無法加添柴火。舉例來說,機車作為台灣最常見的交通工具,電動機車的市售比多年來卻只在10%左右徘徊,距離政府喊出「2030年要達到35%」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更不用說2040年要達到100%全面電動化。

面對減碳困境,好消息是,政府已開始突圍。環境部今年五月公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提出「車廠販售電動車比例」的新規劃,從源頭要求車廠也要承擔起淨零責任。

英國明確制定目標,逐年調升5%至8%

放眼國際,參考英國的做法,英國政府2023年頒布〈零排放車輛命令〉(ZEV Mandate),要求汽車製造商從2024年開始,每年都要販售一定比例的電動車,並以每年5%至8%的幅度調升,以十年為期,最終要在2035年達成100%的電動車銷售比例。

若車廠的電動車銷售量,無法達到法規制定的年度目標,就會被處以罰款。罰款金額依短少的數量而定,每差一輛,便須支付1.5萬英鎊(約新台幣60萬元)。藉由如此強而有力的政策,要求製造商擔負起淨零責任,主動參與電動化轉型進程,重新規劃未來經營策略,確保運輸淨零之路走得堅定順暢。

broken image

英國政府推出零排放車輛(ZEV)的識別符號綠色車牌,提高公眾對零排放車輛的認識。圖片來源:英國科學博物館(CC BY-NC-SA 4.0)

當然,如果只有目標規範和懲罰手段,對廠商來說也許過於強硬。所以,英國的淨零政策對車廠規劃出「交易」(Trading)制度,讓超額達標的車廠可以和未能達標的車廠交易額度。此外,也在2024到2026年(政策啟動的前三年)建立緩衝措施,設計「存入」(Banking)與「借貸」(Borrowing)兩個彈性機制,讓車廠逐步適應政策,在轉型目標與實務運作間取得平衡。

英國淨零政策以三大彈性機制鼓勵車廠轉型,「以快拉慢」展現創意巧思

舉例來說,2024年各車廠販售電動車的目標是22%,假設A、B車廠在2024年都賣出1,000輛車,電動車的銷售目標就是220輛。結果A車廠賣出250輛電動車,但B車廠只賣出200輛;這時,A車廠就可以將超出目標的30輛額度,賣給B車廠,B車廠因此補足額度、達成目標。最終,A車廠得到更多的減碳收益,B車廠也能避免罰款,政府則能順利達成目標,彈性機制創造出「三贏」結果。

或者,在政策啟動的頭三年,A車廠也可「存」下超過的30輛額度,以供2027年前抵換,降低未來銷售不佳的風險。而還在轉型研發階段的B車廠,也可以選擇向明年的自己「預借」20輛電動車額度,來確保達標。只不過為了確保淨零進度,這個「借貸」會有3.5%的利息,未來必須償還更多額度。

政策實施後,2024年英國電動車的年度銷售量創下新高,銷售比來到19.6%,比起2023年的16.5%,上升了3.1%,穩健帶動英國運具電動化的進度。

除了對車廠要求電動車的銷售比例,英國也同時管制燃油車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英國政府會為每家車廠設定燃油車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目標,若車廠沒有達標,也需要支付罰款。

總之,英國政府透過要求車廠電動車銷售比,以及管制燃油車碳排放的雙軌策略,逐步邁向運輸淨零。

淨零執行力成國家競爭力,面對低價油車應有解方

看完英國的執行經驗,SMAT建議台灣政府在規劃「車廠銷售比」制度時,應從「機車」開始推行。

台灣的機車年銷量約80萬台,比汽車更多,但是機車的車種卻相對單純,不僅絕大多數是二輪車,且僅有油車與電車兩種分類;進行政策規範時,不論設計與推動都相對容易。

因此台灣應以「先機車、後汽車」的方式,先針對機車廠執行「車廠電車銷售比制度」,才能因地制宜地獲取重要經驗。

且機車年銷量遠高於汽車,從機車開始推行也更符合運具轉型之目的。

極端氣候持續肆虐、減碳行動刻不容緩。

在政府既有的補助政策下,電動機車市售比難以突破10%的隱形天花板,行政機關在檢討電動機車市售比時,除了歸咎於燃油機車的削價競爭,若能借鏡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比如英國推行的「車廠銷售比」制度,一方面會讓源頭端的車輛製造廠擔負起更多淨零責任,另一方面也能讓民眾透過更多品牌的新能源運具,共同為淨零環境貢獻一份心力。

資料來源:未來城市/地表最熱時代來襲!英國這招逼車廠減碳,台灣跟上了嗎?

免責聲明:

  • 本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官網以及臉書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

上一篇
環境部發布4類盤查作業指引,協助擴大盤查對象掌握溫室氣體排放量
下一篇
2025年度淨零證明標章開放申請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