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 Zero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公私部門競逐的目標;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定」的各項要求、及2023年歐盟執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壓力,都讓國內政界、產業界繃緊神經;然而,我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及政策仍不明朗,企業亦須具體的行動計劃方能驅動轉型。
爰此,「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及「台灣淨零行動聯盟」攜手主辦「台灣淨零政策與行動系列論壇」,透過論壇活動促進各界展開對話,互通邁向淨零的實踐作法,一同落實淨零轉型。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暨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全球共同承諾以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為方向進行轉型。各主要經濟體更立下積極的目標:美國目標於2030年減量50~55%、歐盟55%、英國68%、韓國40%,國際大品牌公司更紛紛擘劃2030年100%採用綠電的藍圖,對於仰賴國際貿易的台灣影響甚鉅。全球經濟在加入「碳」的概念後,即將大幅反轉,希望透過持續辦理「台灣淨零政策與行動系列論壇」,建構平台提供給社會大眾清楚的輪廓與方向,共同面對挑戰。
台灣經濟研究院張建一院長提到,2021-50年期間,能源部門年平均總投資占國內GDP的比率將比過去五年高出約 1%。到 2030 年,潔淨能源就業人數增加 1,400 萬,但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行業就業人數減少約 500 萬。同時,2050 年淨零排放情境下,私人和政府在清潔能源技術上的支出快速增加,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使得 2020 年代後半期 GDP 年成長率比既定政策情境 (STEPS) 的水準值高出近 0.5%。
中華經濟研究院張傳章院長表示,在綠色新政浪潮下,各國紛紛承諾淨零碳排,從排放交易市場、貿易手段、金融手段等層面著手。碳排放交易市場方面,為有效降低溫室氣體,各國設立年度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目標(Cap),分配二氧化碳的排放權(Emissions permits)給業者,且允許業者買賣其排放配額。貿易方面,為避免碳洩露風險,歐盟率先決定將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擴大至進口品,出口至歐盟的產品須購買排放配額,即CBAM。金融方面,則有引導資金流入永續活動的永續分類標準等。
台灣金融研訓院吳中書董事長提到產業端應採取如改善製程、提升能源效率等具體作為,不論何者皆須資金挹注,這也是永續金融近來備受關注的主因。若能善用金融市場的力量,透過產業永續分類標準訂定、碳排放資訊揭露、碳定價及投融資策略引導企業降低整體碳排放量,將有助於促進我國淨零碳排目標之推動。
台灣綜合研究院吳再益院長指出,電力系統無碳化是關鍵重點。為達電力系統淨零轉型,極大化再生能源、擴大天然氣、使用氫能及導入CCS碳捕存等負碳技術均為重要策略。然台灣為獨立電力系統,為確保供電安全,導入再生能源應以60%為挑戰目標。同時將餘裕再生能源應用在生產綠氫,並用於燃料電池及無碳運具,達成運輸部門脫油減碳。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致詞
台灣經濟研究院張建一院長
台灣金融研訓院吳中書董事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張傳章院長
台灣綜合研究院吳再益院長
簡又新大使(左二)及張建一院長(左一)、吳中書董事長(右二)及張傳章院長(右一)共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