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真強調,台灣展現高度企圖心,透過多元政策工具,引導產業邁向低碳轉型。遠見資料庫
面對全球淨零浪潮,台灣正積極透過政策與法規雙軌推動減碳。從設定具彈性的短中期目標、徵收碳費、啟動各項計畫,到投入綠色基金與跨部會協作,政府與產業攜手轉型,展現決心與行動力。
截至今年5月為止,已逾140國提出淨零目標承諾,涵蓋全球約76%排放量,其中超過半數國家以立法或政策文件為基礎,使淨零目標趨向正式化。
考量關稅不確定性,目標增加彈性
台灣的步調和規劃如何?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在7月9日舉行的「2025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強調,在國際社會積極提出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之際,台灣也展現高度企圖心,透過多元政策工具,引導產業邁向低碳轉型。
事實上,台灣在2021年已宣布2050淨零排放目標,並將其寫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今年初,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進一步強化短期至中期減碳目標。
例如,2030年的目標,若以2005年為基準,從原先的24%±1%,提高到28%±2%。2032年目標,希望達到28%±2%。而2035年目標,則是希望減量38%±2%。
施文真觀察,和全球已提出國家自主貢獻的國家相比,台灣的2035年減碳目標展現高度企圖心,僅次於部份先進國家,但卻超越新加坡,這也促使政府各部會積極強化階段性管制目標。
她也解釋,2030年減碳目標設定有±2%的彈性,是考量到關稅不確定性、氣候科技發展潛力、政府預算與私部門投入之下所做的權衡。
圖/施文真觀察,和全球已提出國家自主貢獻的國家相比,台灣的2035年減碳目標展現高度企圖心。遠見資料庫。
雙管齊下,減碳力道更升級
為了達到2030年減碳目標,政府目前採取雙管齊下策略。首先,為使電力排放係數從目前約0.45下降到0.319,減碳責任將分成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環境六大部門,由各相關部會透過管制與誘因政策達成。
另一方面,除了國發會兩年前提出的12項減碳關鍵戰略,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又在六大部門新增20項減碳旗艦計畫,結合由下而上的自主減碳規劃、由上而下的指令,務實推算2030年可達成28%±2%的目標。
不過,若要實現2032、2035年更具企圖心的減碳目標,台灣還得繼續努力。施文真指出,必須加強深度節能、降低電力需求,特別是高碳排與AI產業。其次政府也將透過20項旗艦計畫,實現住商和交通運具電動化,協助製造部門鍋爐轉型為低碳燃料。
此外,增加天然氣使用,做為過渡燃料、降低煤炭用量,大幅提升再生能源比例,並逐年下降電力排放係數,都有助於減碳目標持續推進。
圖/降低煤炭用量,大幅提升再生能源比例,並逐年下降電力排放係數,都有助於減碳目標持續推進。遠見資料庫,黃菁慧攝
管制、誘因雙軌並進,助產業轉型
整體而言,台灣是透過管制與誘因制策雙軌並進,引領產業減碳轉型。其中,管制性政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碳費徵收。
今年1月起,直接與間接碳排量超過2.5萬噸的製造業、電力業與燃氣業,排放量需在明年4月底前申報,並在5月底繳交碳費。
施文真解釋,碳費制度是在鼓勵企業自主減碳。如果企業提出2030年指定減量目標、自主減量計畫,並經環境部核定,可享有優惠費率。
若能達成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年減4.2%)採每噸50元計;達成環境部法規技術標竿類減量目標,通常是各產業表現前20%~30%的企業,則以每噸100元計。
九成徵收企業,已提自主減量計畫
截至今年6月底,九成徵收對象已向環境部申請自主減量計畫,顯示企業轉型意願極高。施文真表示,如果所有徵收對象都能以技術標竿為減量目標,預計到2030年可減少37百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與2005年基準量相比,減少14%排放。
同時,為了降低企業衝擊,除優惠費率外,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如鋼鐵、水泥、石化等),可在徵收排放量上乘以0.2係數。此外,國內減量額度可抵碳費10%,國際額度可抵5%。
另一方面,誘因性政策則包括綠色成長基金與減稅優惠。其中,綠色成長基金為期10年,總額100億元,用來加速投資具有淨零潛力與資源循環的新創企業,目前已完成首輪投資人招募。
施文真解釋,該基金將重點投資循環、減碳、深度節能、碳捕捉與封存等領域,最高可將國發基金搭配投資比例提高至2.1~3.2倍,為私部門投入新創技術提供巨大財務誘因。
圖/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如石化工業等,也有其相對應的碳費規劃,既確保政策能夠實施,也降低對產業的衝擊。示意圖。取自台塑官網
此外,經濟部也修正《產業創新條例》,提供企業節能減碳的減稅和投資抵減優惠。而金管會則提出《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提供更多財務支援。
各部會更推動跨部會協作平台,如環境部就和國科會在製程節能、低碳裝置、數位轉型攜手努力,並和經濟部、金管會成立「綠色成長聯盟」,規劃2026~2027年啟動「減碳先行者」的總量管制與交易。
四大對策,因應全球碳關稅變局
然而,在各國提出碳關稅政策的現在,仰賴貿易的台灣該如何因應?施文真指出,環境部早已提出四大對策:
一、強化氣候政策與碳治理:即便面對關稅不確定性,台灣減碳目標依然不變,碳費制度也如期上路。
二、提升政策工具應用與執行力:環境部鼓勵業者擴大碳盤查、完善產品碳足跡資料庫、擴大綠色採購、成立綠色成長基金,並擴大綠領人才培訓。
三、推動產業轉型與跨部會協作:藉由跨部會平台,環境部與國科會合作推動製程節能、低碳裝置、數位轉型,並規劃總量管制與交易。
四、加強國際參與、政策對接:積極參與國際論壇與相關活動,與各國進行政策交流。
施文真總結,台灣的淨零路徑和碳定價政策,將引領台灣永續成長。若企業能掌握契機進行永續轉型,台灣也更能在國際淨零浪潮中穩步前行。
圖/台灣的淨零路徑和碳定價政策,將引領台灣永續成長。若企業能掌握契機進行永續轉型,台灣也更能在國際淨零浪潮中穩步前行。遠見資料庫。
資料來源:ESG 遠見/2035台灣減碳目標超越新加坡!施文真:4招因應全球碳關稅變局
免責聲明:
- 本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官網以及臉書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