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彭啟明訪德:台灣碳市不能關門來做 需與國際接軌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30日專電)

台灣「碳有價」今年正式上路,下一步將推動碳權交易。環境部近日率團赴德國考察,部長彭啟明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此行涵蓋跨部會成員與學者,並首度邀請台積電、台塑等多家產業代表隨行,展現台灣在減碳上與國際接軌意志。

環境部於24日至26日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綠色成長聯盟德國碳定價研習會」,與德方就碳定價、碳權交易深度交流。彭啟明強調,這是台德自2018年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以來,內容最充實、參與層面最完整的一次合作,涵蓋政策、監管與實務等面向。

參與研習的成員包括環境部、金管會、經濟部及多家企業代表,涵蓋碳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的各方利害關係人。彭啟明強調,台積電、台塑與台電等企業此次隨團參與,展現業界對參與碳權交易的意願與準備。

碳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是一種以總量管制為基礎的減碳機制,政府設定排碳上限並發放排放配額,企業若能減排即有餘額出售,若排放超標則需購買額度。此機制可透過市場價格引導企業選擇最具成本效益的減碳途徑,為重要的氣候治理工具。

德國是全球最早實施碳權交易的國家之一,2005年起參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主要涵蓋電力與能源密集產業。2019年起,德國另設國內排放交易制度,將「碳有價」範圍擴及交通與建築,兩套制度合計目前涵蓋全國約85%的碳排放源。

彭啟明告訴中央社,德國碳定價制度的成熟不僅體現在制度設計,也包括開放的態度與經驗分享。從配額設定、碳洩漏風險控管,到與企業和社會的溝通機制,德方均願意提供具體建議與操作細節,讓台灣受益良多。

他認為,德國防範漂綠(Greenwashing)的方法對台灣制度設計具重要參考價值。他也觀察到,德國社會普遍認為為了環境所需的轉型成本應由全民共同承擔,減碳具政策一致性與社會普遍支持。

雙邊交流吸收到的也不只有台方,彭啟明分享,德方對台灣在數位治理與資訊整合方面的能力展現高度興趣,特別是在資料開放、AI應用與跨部門資訊系統發展上。

回顧合作歷程,彭啟明表示,台德在碳定價與氣候治理領域的交流已行之有年,自2018年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以來,雙方互動日益密切,此次訪德期間,台灣碳權交易所也進一步與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簽署合作備忘錄。

中央社詢問台灣企業是否已為碳費制度做好準備,彭啟明表示,目前已有252家企業、逾460座工廠納入碳費制度,整體回饋正向,環境部將逐步推進碳權交易機制。

環境部預計明年下半年啟動台版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TW ETS),邀請綠色成長聯盟企業作為「先行者」參與試行,預計於2027至2028年間全面上路。

彭啟明坦言,推動碳費與碳交易的一大挑戰是社會溝通。「外界時常誤以為碳費會導致滷肉飯漲價,但實際上與日常物價波動關係不大。」他說明,碳費制度設有透明機制與減免誘因,企業若提前減碳,一噸最低僅需繳交50元。

針對未來國際碳市走向,彭啟明指出,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於明年上路,隨全球碳交易朝單一市場發展,台灣若能及早建構與國際兼容的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將在全球低碳轉型中掌握競爭優勢。(編輯:韋樞)1140630

資料來源:彭啟明訪德:台灣碳市不能關門來做 需與國際接軌

免責聲明:

  • 本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官網以及臉書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

上一篇
2025 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報名好評延長中!
下一篇
歡慶!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淨零證明標章」 通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註冊申請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